 圖片http://www.qq26.com/pic/daoqian/200581310258_11.gif 漂漂亮亮一個人,卻神情憔悴素顏現身,鏡頭前不是鞠躬道歉,就是哭訴委屈,多半還請求社會「再給一次機會」。這樣的畫面,民眾看得眼熟,恐怕已經看膩了吧? 藝人的負面新聞不斷。洪其德春節酒醉駕車撞死人。香港藝人陳冠希的裸照風波則牽連多人,現身道歉後即避走他鄉。上個月,楊士萱涉嫌強制猥褻女大學生,也是抵賴多日後才出面認錯。之前更有多位藝人的吸毒、酒醉闖禍、駕車肇事等,幾乎都遵循固定模式的「藝人道歉三部曲」:起初多半是大聲喊冤;待見到證據確鑿,才考慮出面說明;最後便出現了聲淚俱下、哭求社會寬恕的那一幕。 這套模式用熟了,連藝人的家人也學會「循序漸進」。如今出入立院的余天之子涉入停車毆人事件,大男生不也是先哭得抽搐訴冤「難道要等我被打死…」,直到輿論一面倒地訕笑批評,才演出道歉和解的畫面。藝人的眼淚那麼不值錢嗎? 沒錯,藝人壓力大。但今天滿街辛苦討生活的小老百姓,誰的壓力不大?若負面消息一被掀出,立刻哭訴身為公眾人物「沒隱私」、「壓力大」,做錯事就拿憂鬱症當擋箭牌。這,公平嗎? 沒人期待藝人必須作道德典範,但公眾人物既然靠形象營生,就要認知形象能夠載舟也能覆舟。做錯事,認錯當然比不認錯要好;但三不五時就上演一齣藝人哭著道歉,這樣的戲碼也未免重複太多了吧?
PS: 今早門診,她過年就跟我道歉,因為她已中斷戒菸一陣子。其實我每天都跟病患or家屬說道歉 : 對不起 讓你久等了!對不起讓你辛苦等那麼久!對不起讓你們所有家人特地跑來這裡聽我解釋病情! 尤其候診病患本來心情不佳,看我中午沒午休沒吃飯,一進門就低頭向病患道歉,多數病患都願意等,只為那5-10分鍾看診時間,國外受教育,每當有人在時,咳嗽or 借過…我都會說Excuse me .. 也許是這樣我每天都主動向人道歉 ; 不可忽視道歉的力量(The Power of Apology) ; 那power要小心使用 也不是隨便亂用 ; 以免power有時會反效果的,不是嗎?其實商業週刊已報導比主題 : 道歉的力量。
台灣有藝人洪其德在道歉,香港有陳香港有陳冠希在道歉,誰的apology最有power! 看以一下作參考:
 道歉的力量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975 期 作者:林正峰、鄭呈皇 這是一堂華頓、哈佛都競相研究,即將在21世紀蔚為風潮的新顯學——道歉。完美的道歉,讓個人、企業,甚至國家,化危機為轉機;拖延、敷衍,或拒絕道歉,讓百年企業執行長黯然下台,甚至,有人因此賠上性命。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每個人,都可以學會道歉。
學道歉,成為趨勢 《哈佛商業評論》首度以道歉為文
「這年頭,領導者動不動就端出道歉當戰術,企圖以最少的代價,將自己的錯誤一筆勾銷,」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中心研究主任兼公共政策講座教授凱勒曼(Barbara Kellerman)在〈領導人何時該說對不起〉一文中指出,現在問題,越來越多輕率而敷衍的道歉,招致更多的負面效果。
成功道歉術一:誠心 如同贖罪儀式,平復受害者的心理 當傷害發生時,從心理層面研究道歉學的拉瑞爾指出,「道歉,扮演著療癒人心的作用。」受害者可能遭受物質或身心等層面的傷害,但最需要被平復的是:心理的被剝奪感。因此,成功的道歉,關鍵在於加害者必須將自己轉換成受害者,藉由兩者關係移轉的儀式,加害者要受苦。
讓受害的一方,感覺到你也真的受到同等程度的傷害。經由此過程,受害者取得原諒對方與否的權力。有人將其形容為「俗世中的贖罪儀式」。最常見的情況是,傷害發生後,沒人認為這是自己的錯,沒人多想對方,沒人願意主動道歉。於是,親人變路人、企業與消費者纏訟多年、國與國間大動干戈等悲劇陸續發生。事實上,這裡是有盲點,凱勒曼說,學術研究顯示:「人們往往容易高估道歉的代價,卻低估道歉的好處。」 人們為何會高估道歉的代價?在心理層面上,有三種反應: 一、擔心被對方羞辱、拒絕等; 二、擔心影響自己的權威、地位,包括感覺自己是輸家、暴露自己的脆弱等; 三、擔心道歉後引發的法律責任、財務損失等。 人們如何低估道歉的好處?事實之一,伊利諾大學法學院教授羅伯奈特(Jennifer K. Robbennelt)的研究顯示,誠心的道歉,可以減少一半的官司;每兩件官司,就有一件是因為缺少誠心的道歉。 換言之,只要在第一時間表示「誠心」的道歉,通常可以避免傷害繼續擴大,甚至可能將危機化轉機。而「誠心」,來自於加害者須付出代價,這一點常被忽略。 成功道歉術二:擔當 擴大承受責任的範圍,越能感動對方 然而,除了要讓自己變成被害者外,「擴大承擔責任範圍」,也是道歉能否成功的要素。現在,尤其是位階越高者,不但不是如此,反而陷入「爭辯是非」的迷思,計較道歉的程度該如何分攤?忽略了最關鍵的一環:對方的感受。事實上,道歉,看出一個人、一家企業的反省深度,有時也能產生策略性運用。因此,一定要犯錯,才需要道歉嗎?一定要搞清楚傷害對方幾分,才能承擔幾分責任嗎?答案,當然不是。
完美道歉:嬌生千面人事件 全面回收,損失一億美元 這件危機,看出一位企業家的格局。 一九八二年,該止痛藥是嬌生的明星產品,貢獻年度毛利一七%,在全美市占率高達三五%。但九月份,一位芝加哥家庭主婦猝死,皮包中有六顆Tylenol膠囊,四顆含氰化物。接著,又有六位芝加哥民眾因服用該藥品死亡。美國聯邦調查局調查後發現,該藥係遭千面人下毒,責任不在嬌生。因為病例僅侷限於芝加哥,嬌生不需過度反應,也不需將該藥品全面回收。但親上火線的柏克決定承擔所有責任,因為,不能再有一人因為嬌生而喪命。柏克親自上媒體,以藥品的包裝不夠安全,讓歹徒有機可乘表達歉意。他更將藥品全面下架,成立八百條消費者諮詢專線、利用媒體或廣告呼籲民眾不要服用該藥品、發出五百萬封電報給醫生等團體告知檢驗結果……。這個動作,至少讓嬌生帳面上損失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二億七千萬元)。然而,危機過後的半年,這個原本被預言將消失的產品,在重新更改包裝方式後,在市場上贏回原來的市占率。對柏克來說,天平的一邊是上億美元的損失、無法預期的市值滑落、董事會的壓力;天平的另一邊則是無形的人命、商譽。天平的兩邊孰重?柏克受到軍人父親的高道德標準,與早年在哈佛的MBA道德教育很深的影響。他說,「我們不管做什麼,都不斷的被提醒要有道德標準——做決策時,道德價值的重要性。」深度的道歉策略讓嬌生因禍得福,大幅提升了商譽價值,並凝聚員工對嬌生信條的共識,更因此獲得當時總統雷根的公開讚揚。事實上,後來嬌生在回收藥品中,又查出七十多顆遭下毒的膠囊。這個案後來被列入哈佛教案。
道歉兩大忌諱:拖延與敷衍 足以打壞商譽,讓領導人下台 嬌生事件在二十年後,翻版演出。同樣是止痛藥,默克藥廠董事長吉爾馬丁(Raymond Gilmartin),卻在二○○四年做出迥然不同的決策。部分研究顯示,當時默克的明星藥品Vioxx有提高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展開進一步調查。 一開始,吉爾馬丁堅持不道歉、不下架。後來默克內部研究顯示,該藥確實有可能提高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最終他才決定將藥品下架,但為時已晚,默克股價在隨後三日內崩盤,大跌逾四成。此後,該藥就在市場消失。吉爾馬丁因此提前退休。 拖延、敷衍,是道歉時的兩大忌諱。《哈佛商業評論》的論文中就舉例,因為拖延、敷衍而領導人下台的組織,包括可口可樂、普利司通、福特等七家。
拉瑞爾的《論道歉》出版後,便奔忙於學校、教堂,甚至印度廟的演講邀請,深深感受人們對道歉的關切,卻總摸不清它的全貌,「我衷心建議,這個主題(道歉)應該列入中學或大學的心理、道德或溝通的正式課程中教導。」 人的一生,許多打不開的結,在終點回望時才赫然發現,不過是個芝麻粒罷了。唯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道歉的力量,解開許多看似無解的結,化危機為轉機,甚至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