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前活一次的心情
|
分類:詩詞回應
|
小醫王(smoker) | 2008/6/3 下午 01:21:02
|
 圖片http://www.trueu.org/images/artimgs/lhlifeafterdeath_lrg.jpg
我眼張開 發現天邊的烏雲 怎地如此寂寞
我閉上眼 化作千萬條雨絲 陪伴那般寂寞
揉揉我的眼晴 風兒也怎地如此 對我冷漠
是誰躲在烏雲的背後 妳可知否 是誰讓雨下得太沉重 妳可知否 是誰叫風兒寒冷相送 妳可知否
唉 在消逝歲月中 我用泛黃的詩句 堆積不捨的情緒 讓妳死前活一次 只是那一次 我擁抱了生死 妳脆弱生命 卻凋謝了溫柔
PS: [死前活一次] ,那是一本書!一本生前照相和死後遺照強烈對比,生前死後的照片最大特徵,一個是張開眼晴、一個是閉上眼晴。攝影者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整本書以黑色為主要色彩,似提醒生命凋謝時人的眼前一片黑暗,but那些生生死死狠狠擺在眼前,想要逃也逃不了。不為甚麼,因為只要是有生命體,這一切必然會發生。只是太多人假裝不去了解這一切現象,什至迴避、逃避面臨這一切。只是…只是時間遲早而已,不是嗎!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祇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傢﹐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他們祇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麵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傢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麵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誌。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佈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嚮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 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作者簡介 貝雅特‧拉蔻塔﹙Beate Lakotta﹚ 生於1965年﹐現擔任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科學編輯。攝影師華特‧謝爾斯﹙Walter Schels﹚生於1936年﹐以人物和動物的性格特質研究而聞名。他們在2003年於︽明鏡︾週刊所發表的〈死前再活一次﹀專題﹐因報導深入而獲頒漢薩–米特獎﹙Hansel-Mieth-Preis﹚﹐以及聯邦誌工福利工作會所頒發的德國社會獎﹙Deutsche Sozialpreis﹚。華特‧謝爾斯的攝影作品並榮獲2004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二獎。
|
|
我要回應
|
回應 (0) | 人氣 (7617) | 推薦 (3566) | 轉寄 (0)
|
|
|
戒菸時的隱...←
上一篇
|
下一篇
→綠園道上的...
|
到第頁
|
|
|
回應
|
|
|